賽特:不只是邪神

古埃及神話依地域有諸多體系,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應屬太陽城(Heliopolis,通常音譯為赫利奧波利斯)的九柱神(Ennead)──由太陽神向下延伸到他的曾孫輩,總共九位神祇組成(詳見〈古埃及主要神話體系簡介〉)。

歐西里斯(Osiris)與伊西絲(Isis)、賽特(Seth)與奈芙蒂斯(Nephthys),這四位太陽神曾孫子女間的愛恨情仇,不僅是現代最廣位人知的古埃及神話,也大大影響古埃及的死後世界觀。

賽特

弟弟賽特因謀殺兄長歐西里斯被視為邪惡與混亂之神,不過我們現在讀到的故事,是羅馬時代整理出來的版本。實際上,賽特的信仰比歐西里斯還古老,以下讓我們話說從頭,看看賽特形象在古埃及數千年間的變化。

戰南北

現已出土前王朝時期(上下埃及統一之前)形似賽特的文物,因此有學者認為荷魯斯(Horus)大戰賽特的神話,可能來自人們對遠古戰爭的記憶。

法老標準五個頭銜(詳見〈法老篇〉)之一的「荷魯斯名」,第二王朝法老 Peribsen以賽特取代,被認為是賽特信仰族群在此時崛起,並取得統治權的痕跡。

Khasekhem直接或間接在Peribsen之後登基,並改名Khasekhemwy,意為「兩強大者現身」(The two powerful ones appear),可能就是為了在兩勢力間取得平衡。其框荷魯斯名的serekh方塊上也讓荷魯斯和賽特並列,且都戴象徵上下埃及統一的紅白合一王冠。(關於法老各種王冠,詳見〈帽子尖尖,鬍子翹翹,手裡拿著…〉)

serekh上荷魯斯和賽特並列,都戴象徵上下埃及統一的紅白合一王冠

一般認為紅王冠是北方下埃及(北)的象徵。但考古證據顯示,紅王冠在前王朝時期也和賽特的領地努貝特(Nubt,在納卡達Naqada附近)有關,可能代表努貝特的統治者。紅色也是賽特的代表色。埃及文中,與尼羅河谷肥沃的黑色土地相對的沙漠被稱為紅色土地(詳見〈古埃及地理課〉),而賽特正是沙漠之神。

法老的五個頭銜還有一個「金荷魯斯名」,以荷魯斯站在代表「金」的 𓋞 符號上表示。而Nubt這個地名埃及文寫作 𓋞𓃀𓏏𓊖 ,因此另有一解認為此名象徵荷魯斯戰勝賽特(例如羅賽塔石碑上的希臘文翻譯)。

白王冠代表荷魯斯的領地尼肯(Nekhen即鷹隼城Hierakonpolis),雖然兩者都屬上埃及,但最後相對上游(南)的尼肯征服下游(北)的努貝特。後來下埃及(三角洲地區,北)也被征服,紅、白王冠才擴大延伸為上下埃及之別。

夏巴卡石碑(Shabaka Stone)則有一段相反的說法,銘文提到大地之神蓋布(Geb,賽特之父)為賽特和荷魯斯仲裁,讓兩人各據一方:賽特統領出生地所在的上埃及(南);荷魯斯坐擁父親溺斃的下埃及(北)。荷魯斯作為蓋布長孫,以後也將繼承賽特的領土,成為統一兩塊土地的上下埃及之主。


夏巴卡石碑(大英博物館 EA498)

依此觀點,最終是南方土地交到北方統治者手上。不過這塊石碑原立於第二十五王朝的孟菲斯(Memphis,位於尼羅河三角洲頂端),應是以自己的所在地為中心/正統(荷魯斯),所以呈現與考古所得的國家統一相反方向。

世俗的征服之後,信仰也要進行統合。古埃及人的作法是讓當地人維持原本信仰,但將賽特收編入尼肯的體系,成為荷魯斯信仰中的次要神祇。因此,賽特還是地方主神、沙漠保護者,但又多了荷魯斯對照組的角色,代表混亂、黑暗、貧瘠。

推而廣之,賽特也成為代表化外之地的神祇。風暴誕生於北方的地中海,所以賽特也是北方天空之神。因為這個角色,希臘人將祂對應為希臘神話中的製造暴風的怪物Typhon(此名跟颱風typhoon不一樣,差一個o,但兩字可能有語源關係)。

歷史上的起伏

進入古王國後,歐西里斯信仰成為主流,賽特是祂野心勃勃又陰險狡詐的弟弟,荷魯斯則會上演王子復仇記。

同時,埃及人開始對似狗非狗的賽特動物產生畏懼。書寫祂名字時,原本還會畫出賽特作為限定符號(埃及符號分類詳參〈基礎篇〉),漸漸只剩下拼音。不過賽特沒有因此跌下神壇,祂的地位起起伏伏,一直隨著古埃及文明、信仰延續。

到了中王國,重新統一的埃及格外重視賽特和荷魯斯言歸於好的神話。又因為祂力量強大,多了替太陽神打敗邪惡大蛇阿佩卜(Apep),順利乘船通過夜間冥府的任務。

賽特殺阿佩卜

第二中間期,埃及被稱為希克索人的外族統治。身為化外之地之神,賽特被奉為當時的主神,或可說被希克索人等同於祂們原本主神的埃及對應。

第十九王朝,有兩位法老名為賽提(Seti,拉美西斯二世的老爸就是賽提一世),意即「賽特的人」(man of Seti)。因為這個統治家族來自三角洲的阿瓦里斯(Avaris),是與西亞的交通要道,許多外族定居,在當時也是賽特信仰重鎮。

有趣的是,法老名字中的賽特,平常拼寫會正常使用賽特神符號,但一進墓室全換成冥神歐西里斯。畢竟法老在世為荷魯斯的化身,死後則是歐西里斯,祂的死敵賽特不適合現身。

賽特信仰一直流傳到羅馬時代,故事還以文字保存下來流傳後世,但在第二十六王朝卻面臨除名危機。許多祂的名字、圖像都遭到破壞。經學者研究,主要的破壞對象似乎是賽特動物,並非全面性的要消滅賽特神。畢竟祂已是歐西里斯神話不可或缺的部分──少了謀殺就沒有後來的復活。

圖特摩斯三世墓(KV34)壁畫。純粹覺得這張略帶漫畫風的賽特很可愛

賽特的形象

埃及諸神大多有動物的形象,而且都是真實存在的動物,但賽特主要代表動物卻無法明確辨識為任一種已知生物。

祂的身體大抵像狗,頭像驢子,鼻子略長(或直或彎曲),還有長方形的耳朵。最特別的莫過於牠的尾巴,以筆直而大致垂直於地面為大宗,但也有些傾斜,有些彎曲,甚至畫作獅子尾。最常見的形狀則是箭羽(甚至會畫出卡住弓弦的箭尾溝槽),還有槌矛頭、斧頭、叉等造型。有鑑於形狀多取自武器,賽特之尾應是牠攻擊力的一大來源或象徵。由此可推論一些筆直無裝飾,但又不像任何動物尾巴的,極有可能是棍棒。

也許正因為祂不是實際動物,沒人親眼見過,所以學者統計從各部位的長短比例,到耳朵、尾巴、脖子與身體的傾斜角度等,竟發現沒有單一個賽特符合所有條件的最常見做法,也沒有任兩個符號完全相似。

究其原因,可能是埃及文可以左右翻轉,即便是同一人所寫,傾斜角度和幅度也會有差異。而一個畫面可能經過書記官題字、多名匠人描繪或雕刻,大家有各自的習慣,對賽特也有不同想像,綜合造就了賽特樣貌的千變萬化。

埃及藝術獨具一格的寫實,人們相信工匠再現的圖文雕像也具有本尊的力量,因此會針對兇惡、危險之物進行特殊處理,以免它們傷人。在賽特危險/負面形象高漲的時代,如果必須使用賽特符號,就會在祂頭上或身上插刀,象徵性的賜死,或刻意省略其尾巴,剝奪攻擊力。諸如此類的變體,都讓賽特符號更加多元、多變。

被刺死的賽特符號

參考資料

Ian Robert Taylor, DECONSTRUCTING THE ICONOGRAPHY OF SETH,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Barry Kemp, Ancient Egypt: Anatomy of a Civilization, 3r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2018.

探索更多古埃及

立即訂閱以獲得更新通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