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豔后》(1963)觀影心得

這是篇我一直想著必須在2023年寫出來的文章,沒想到竟然拖到最後一天。 

有人記得60年前的美國電影票房冠軍嗎? 

那是一部和埃及有關的片子。在當時是有史以來造價最昂貴的電影,幾乎令製作公司二十世紀福斯破產。在第36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4個獎項,另有和5項提名。女主角還因此獲得一項金氏世界紀錄:在一部電影中換最多(65)次衣服的人(這項紀錄沒幾年後就被以幾乎翻倍的次數打破)。 

究竟是哪部電影呢? 

Cleopatra_1963_cover

也許不是所有人都看過,但應該至少有聽過。1963年上映,由伊莉莎白‧泰勒主演的《埃及豔后》,英文片名Cleopatra (克麗奧佩托拉)是埃及作為獨立王國最後一位法老的名諱。 

亞歷山大在建立橫跨三洲大帝國後驟逝 ,其將領托勒密取得埃及部分的統治權,並開始以法老自居。這個家族統治的埃及稱為「托勒密王國」或「托勒密王朝」,最終傳承至克麗奧佩托拉七世。她的父親托勒密十二世有著馬其頓人血統,母親則身分不明。 

電影重心嚴格來說其實是羅馬,並以凱撒追著政敵龐培抵達埃及作為開端。當時克麗奧佩托拉與原本共治的弟弟托勒密十三世鬧翻逃亡中,所以得等小法老在群臣簇擁下以蹩腳的外交手段激怒凱撒後,她才在半夜藏身地毯中驚艷登場,現身凱撒房中密談。 

2013年上映50周年時這部電影進行數位修復,最終片長4小時8分鐘,從年輕迷人的克麗奧佩托拉與年長而意氣風發的凱撒相遇後的波瀾壯闊,一路搬演到這位末代女王的人生終點。即使以當今的影視仍算得上史詩級長片。 

不過片中對於埃及本身的治理、發展幾乎沒有著墨。女王的美麗透過演員本身來展現,對她的聰慧相對輕描淡寫。我想編劇或導演內心最喜歡的角色應該是凱撒吧。雖然如大家都知,他活不到電影終了便會因野心被刺身亡,但他展現的氣度與魅力都和在他之後掌權的馬克‧安東尼還有屋大維形成強烈對比。他們一個有勇無謀,只適合當戰士,另一個陰險狡詐,缺乏同胞愛(以上描述針對電影角色,非歷史人物本身)。  兩人在亞克興戰役(Battle of Actium, 31 BC) 對決,由屋大維獲勝。 

這場海戰是歷史的轉捩點。 

落敗的克麗奧佩托拉和安東尼逃回埃及,但屋大維沒有打算放過他們。當克麗奧佩托拉結束自己生命,不僅埃及成為羅馬的行省,正式結束法老時代,羅馬共和也差不多邁向終點。 

除去馬克‧安東尼,羅馬境內已經無人是屋大維的對手。接下來短短幾年他陸續獲得「奧古斯都」、「第一公民」等稱號,沒有稱王或稱帝(因為羅馬人以推翻專制國王創建共和為榮)但實質上主宰統治羅馬帝國。 

雖然是部老片,但看完全然可以理解當年為什麼有辦法囊括最佳藝術指導獎彩色類、最佳攝影獎彩色類、最佳服裝設計獎彩色類、最佳視覺效果獎四項大獎。電影有些段落以畫作為過場,色彩卻能與拍攝的場景完美銜接。克麗奧佩托拉在羅馬的遊街登場,還有在 Tarsus 停泊時船上宴會都場面盛大繽紛。而讓女主角換到創紀錄的服裝雖然不是走考究路線,但融合埃及元素設計,即使現在看來也不覺得老氣過時。 

演員部分飾演凱撒的雷克斯·哈里遜也獲得提名,他雖然抱憾而歸,但隔年就以《窈窕淑女》(女主角是奧黛麗·赫本。這男人都跟年輕美女演戲耶!)獲獎。 

探索更多古埃及

立即訂閱以獲得更新通知

繼續閱讀